本次核准的机组中,除了山东海阳项目2台机组采用CAP1000技术以外,其余8台类型均为“华龙一号”,标志着中国核电技术已从“引进消化”向“自主输出”转变。“华龙一号”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由中核集团和中广核联合研发,设备国产化率超90%,关键主设备已实现100%国产化以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的自主可控。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2022~2024年,国内共核准31台核电机组,其中20台为“华龙一号”技术。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山东海阳CAP1000项目的核准对国家电投集团有特殊意义,也体现了我国技术过渡期的务实选择。CAP1000技术是中国三代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步走”国家战略第二步的实施成果,在引进三代AP1000非动能核电技术基础上,由上海核工院自主设计和改进打造的标准化、国产化核电机组型号。2022年起,国家电投的广东廉江核电一期工程、广西白龙核电一期等多个CAP1000项目陆续获批。但随着四代高温气冷堆(石岛湾示范工程)和国家电投第三代自主产权核电“国和一号”(CAP1400)投入商运,CAP1000或已完成历史任务。
核电工程历来是扩大投资的重要拉动力。据中信证券研报,目前三代核电机组每吉瓦投资额在200亿元左右,本次核准的10台机组总投资规模将达到约2000亿元。其中设备投资占比超四成,核岛作为电站核心环节,在设备投资中占比近六成,涉及十几种主要设备。同时由于核电建设对零部件企业资质、项目经验、供应链安全稳定性要求极高,产业链竞争格局相对稳定,新进入者短期内切入供应链概率较低,在此背景下长周期核电核心零部件环节有望持续受益于项目审批节奏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