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以来,宁夏银川市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核心引擎,在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领域实现多点突破,以创新驱动破解发展难题,靠园区建设搭建产业成长平台,让塞上湖城的经济发展画卷愈发鲜活生动。从共享智能的3D打印设备打破全球技术壁垒,到贺兰县田间地头的冰激凌萝卜成为“致富金疙瘩”;从览山公园的落日合唱点燃文旅热潮,到高校实验室与企业车间联手攻克“卡脖子”技术,银川正以蓬勃的产业活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在共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车间,全球领先的AJS4000 3D打印设备运转不停,其4000mm×2500mm×1500mm超大成型尺寸与成本降低45%的优势,实现铸造3D打印技术国产化替代的同时,也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按下“加速键”。在贺兰县常信乡张亮村田埂上,村民采收的紫红色冰激凌萝卜,凭脆甜口感卖出每公斤16元至20元的价格,首次种植便迎来丰收,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这一工一农的场景,正是银川三产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
工业是银川经济“压舱石”,在“十四五”期间已实现从“制造”到“智造”跨越。高端装备领域,共享智能100万千瓦超超临界蒸汽发电机大型球铁铸件填补了国内空白;巨能机器人以智能检测替代人工,实现“效率、精度、可靠性”三重提升;威力传动为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供应高精度风电减速器零部件。绿色食品与新能源领域,蒙牛宁夏工厂成为全球首个乳业“灯塔工厂”,百余名员工创造百亿元产值,光伏产业单晶硅棒、硅片产能居全国前列;航天航空领域,银利电气为神舟飞船、中国空间站研制核心部件。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535家,光伏、高端装备等3条产业链突破百亿级,现代化工业体系韧性更足。
服务业以“烟火气”激活城市动能。夜幕下的览山公园,落日合唱、音乐季吸引游客打卡,这是银川商文旅农体酒深度融合的写照。政策层面,《银川市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落地,27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5个夜间经济示范区加速成型;物流领域,宁夏四季鲜冷链物流园二期建设正酣,项目含冷链仓储、分拣集配等功能,建成后将缩短农产品流通周期、降低冷链成本,助力宁夏特色农产品外销,还能应急保供、提升生鲜品质、带动消费升级。前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1150.81亿元增至1464.66亿元,占GDP比重从46.6%升至49.8%,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半导体产业对柱状多晶硅的要求极为苛刻,晶粒取向难控制、电阻率不均匀、材料应力大、加工难度高,这些长期困扰行业的痛点,曾被国外技术牢牢“卡喉”。为啃下这块“硬骨头”,企业工程师带着生产中的实际难题,多次奔赴两所高校的实验室寻求解决方案;高校教授团队则带着理论模型与实验数据,频繁扎根企业车间开展现场研究。在车间与实验室的往返协作中,双方逐步组建起紧密的联合攻关团队。团队在理论层面反复验证晶体生长规律,在设备端改造多晶铸锭炉以适配大尺寸增高型坯体生产,在工艺上打磨套切技术与深孔钻削方案,最终构建起“理论验证—方法—设备—工艺”一体化技术体系,让高端柱状多晶硅的国产化从蓝图变为现实。
这条产学研之路不仅结出了技术硕果,更催生出完整的产业闭环。目前,宁夏高创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年产187吨的规模化生产线,实现了从柱状晶铸锭到硅筒、硅环,再到旋转靶材、片状靶材的全流程自主生产。其产品已成功进入国内多家知名半导体企业的生产线,让“宁夏造”硅材料成为产业链上的“稳定器”。未来,企业还将进一步扩大产学研“朋友圈”,与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在半导体材料的创新赛道上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