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美军在南太平洋的处境可以说是并不美好——在“瓜岛”上,日军以精锐第二师团为主力发动的反攻中所投入人力物力之大、决心之强远超美军预想;而几乎同时爆发的“圣克鲁斯群岛海战”(Battle of the Santa Cruz Is.,日军称之为“南太平洋海战”)中尽管美军付出了航空母舰“大黄蜂”号(USS Hornet,CV-8)被击沉、“企业”号(USS Enterprise,CV-6)被重创的惨痛代价,却还是没能击沉哪怕任何1艘日军舰船。
无论是中文的“大金元”,还是英文的“Dollar”拿来作为公司名都无疑显得相当“炸裂”。但是其实这也并不完全算是一个“噱头”,因为这家公司的爱尔兰籍老板的家族姓氏确实就叫“美金”(Dollar)!罗伯特·美金(Robert Dollar)于1844年出生在爱尔兰,母亲早逝、从小辍学,14岁时便全家搬到加拿大谋生,在一个伐木营地打零工。但是这位年轻的伐木工非常有头脑,到22岁的时候就承包了他自己的第一个伐木营地。在他44岁时整个家族又移民到了美国加州,并迅速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木材产业。51岁那年他又进一步涉足上游的木材航运业务,购买了第1艘蒸汽船。
正是在这样一片大好的“盛世”之下,“大来公司”决定斥巨资建造两艘当时世界最大的电动化豪华邮轮,同时也是美国有史以来建造过最大、最先进的商用船舶。作为资深的共和党支持者,这对姐妹船都使用了那个时代的共和党籍总统的名字来命名——“柯立芝总统”号和“胡佛总统”号(SS President Hoover)。由于她们的目标客户是前往远东和西太平洋享受豪华假期的度假者,因此极尽奢华之能,除了意料之中宽敞高端的客舱和休息室以外,还配备了私人电话、游泳池、理发店、美容院、体育馆和酒吧等诸多设施。船上甚至还配有1,897.2立方米的超大冷藏货舱专供储存各类生鲜使用。
作为妹妹的“柯立芝总统”号于1930年4月在弗吉尼亚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铺设龙骨,1931年10月建成。她安装有电动变速器、两座由“西屋”(Westinghouse)公司建造的蒸汽涡轮主机,通过多达12座“巴布柯克-威尔科斯”(Babcock & Wilcox)过热器水管锅炉为主发电机和辅助电机提供蒸汽。她的主发电机是两座西屋公司10,200千瓦发电机,每台驱动两部西屋公司13,200马力电动机并带动螺旋桨。这艘船在1931年2月的下水仪式上,由柯立芝总统夫人作为教母,在船艏打碎了一瓶来自佛蒙特州柯立芝农场(Coolidge Farm,VE)小溪里的水。
然而就在这两艘巨船下水之后,“大来公司”的情况却突然急转直下。首先是由于“大萧条”的影响导致公司经营状况迅速恶化,紧接着创始人美金先生在1932年以88岁高龄去世。雪上加霜的是,1933年籍的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当选总统。人对“大来公司”这个铁杆共和党支持者使用前两任共和党籍总统的名字来命名美国最大的豪华邮轮非常不满,结果就是美国邮政也终止了与“大来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打击了这家航运公司的运营状况。
“屋漏偏逢连夜雨”,1937年12月“胡佛总统”号在台湾东侧近海发生了触礁全损的严重事故,彻底压断了公司最后的现金流。此时美国政府又以拖欠3.5万美元税款的名义扣押了造价8百万美元的“柯立芝总统”号,并由美国海事委员会(US Maritime Commission)强制接管了这家航运公司93%的股权。此后经过出售资产,剩余的船只被重组到新成立的、由美国政府实际控制的“美国总统航线”(APL)名下重新开始运营。
1941年11月“柯立芝总统”号踏上了第3次也是最后一次马尼拉运输之旅。这一次她完成运输任务后也与另一艘运输船“斯科特”号(USAT H.L.Scott,AP-43)一起运载了数百名美国侨民回国,除此之外船上还有几位特殊的乘客——蒋介石赠送给美国的大熊猫。但是当他们在11月27日启航之后不久,就接到命令紧急将白色的船体刷成隐蔽的海灰色,进行严格的灯光管制,并开始按“Z”字形路线天后她们又在海上遇到了被专程派来护航的重巡洋舰“路易斯维尔”号(USS Louisville,CA-28)。
当他们进入珍珠港时,看到港内一片狼藉。尽管已经过去了10天,但是还有部分大火没有被完全扑灭。在这里,船上所有的平民乘客都被赶下了船,然后由1名来自夏威夷海军医院的中尉指挥在船上设置了护士站。两天后,“柯立芝总统”号就搭载着125名重伤员、一队海军医护人员以及滞留在夏威夷的维拉米特大学(Willamette University)橄榄球队的成员驶向美国本土。但是当他们在圣诞节当天抵达旧金山的时候,船上已经有1名被严重烧伤的伤员不治身亡了。
此时,虽然美国政府还没有正式在法律上获得所有本国船只的战时管理权,但是“柯立芝总统”号依然在旧金山进行了战时改装。她除了更换了标准的海军灰涂装外,还在艏楼和A甲板后方加装了4门3英寸舰炮(3/50-cal. Gun,76毫米),在船艉安装了1门5英寸舰炮(5/38-cal. Gun,127毫米),还在上层建筑上安装了4门双联装以及4门单装20毫米“厄利孔”(20mm Oerlikon Auto. AA Gun)自动高射炮。
“柯立芝总统”号改装完成后的第一次任务是在另外两艘小船的协助下运送由肯尼少将(George C.Kenney)率领的陆军第5航空队(5th AF)前往澳大利亚。通过整合各方信息,已知这次运输至少包括了陆军第5航空队总部,第49战斗机大队(49th FG)、第27轰炸大队16中队(16th BS,27th BG),以及第4航空器材大队(4th ADG)和第808航空工程营(808th EAB)的人员和装备。此外同船上还装有一支将在澳大利亚中转后前往“驼峰航线st FG)。在她们的货舱内则装有125架P-40E战斗机、3架DC-3运输机以及不少车辆和器材(A-24鱼雷轰炸机将会在澳大利亚被接收)。
“柯立芝总统”号在3月初自澳大利亚返航之后,紧接着又在月底开始执行第2次墨尔本之旅,这一次已知她运载的部队包括第5航空队直属第8摄影侦查中队(8th PRS)和陆军第164步兵团(日后最早登上“瓜岛”的陆军部队)。值得一提的是当她在4月返航时,还从法属波利尼西亚(Polynesia)接上了从菲律宾逃到此处的菲律宾总统曼努埃尔·奎松(Manuel Quezon)和麦克阿瑟将军等人返回美国本土,为此美军还特意安排了巡洋舰“圣路易斯”号(USS St.Louis,CL-49)专门为其护航。相比起5年前麦克阿瑟风风光光的搭乘这艘豪华游轮前往菲律宾赴任,不知道再次登上“柯立芝总统”号的将军此时作何感想?
10月6日,“柯立芝总统”号开启了第4次旅程,这次担任船长的是亨利·纳尔逊(Henry Nelson),任务则是运送陆军第43步兵师(43rd ID)麾下的1个战斗群(172rd Combat Team)和海岸炮兵第54营(54th Coast Artillery Battalion)前往“圣灵岛”基地。具体而言,她的乘客包括了陆军的第172步兵团(172nd Infantry Regiment)、第103野战炮兵营(103rd Field Artillery Battalion,装备105毫米榴弹炮),1个工程营和1个医务连,再加上海岸炮兵的营级指挥机关和两个岸防炮连。此时船上总共运载官兵5050人,另有编制内的海军士兵50人,船员340人,共计5440人。船上的货物除了吉普车、卡车、工程设备以外,还包括了4门155毫米榴弹炮和多门37毫米野战炮。
9:06,此时远处的海军基地和一排停泊的军舰已经进入“柯立芝总统”号上纳尔逊船长的眼帘。9:28分,基地里排列在最前方正在进行紧急抢修的重巡洋舰“切斯特”号(USS Chester,CA-27)也发现了“柯立芝总统”号并打出了一串灯号询问是否迷航;两分钟后海岸边的一座观察所也发来灯光信号,其中第一组字母便是“停”(STOP)。纳尔逊船长敏感的意识到问题可能很严重,于是不等信号官翻译完整段灯光信号,便立即下令轮机舱“全速倒车”试图紧急停船,但是高速疾驰的巨轮依然在巨大的惯性作用下快速前进。与此同时,整段灯光信号也被船上的信号官完整的翻译了出来:“停!你在雷区中!”(STOP YOU ARE STANDING IN MINES)
“柯立芝总统”号的沉没无疑对“瓜岛”战役的进程产生了影响,一方面第172战斗群失去了所有的武器装备,导致该部乃至整个第43师都没能赶上“瓜岛”战役。再加上“柯立芝总统”号的损失也彻底打乱了已经接近极限的美军运力,导致准备增援“瓜岛”的另一支部队美军第25步兵师(25th ID)的上岛时间也被推迟。考虑到当时岛上美军满打满算仅有约3个师兵力,因此如果这两个师能够按时上岛的话,恐怕“瓜岛”战役的进程将会被缩短,而且作为日军主力的两个师团最后也很有可能不会顺利脱身。
然而随后在12月由“努美阿军事委员会”(Military Commission at College La Perouse at Noumea)组织的正式审判中,法庭调取了海军发送给“柯立芝总统”号的航行计划,发现其中并没有提及雷区的情况。同时出庭作证的相关人员也证实该船在无可挽回的陷入危险之前并没有收到过完整的警告。最终军事委员会判决纳尔逊无罪释放回国。在第二年由美国国内的“海岸警卫队调查委员会”(US Coast Guard Investigation Board